来源:人民日报综合生命时报 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,但有一个最容易被你忽视——幽门螺杆菌。
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,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,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~3倍。
在中国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7.68亿,感染率高达50%~60%。
受访专家重庆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副教授 孙凌宇70%感染者没有症状幽门螺杆菌,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,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。
数据表明,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,有70%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,10%的人可能存在消化不良,10%~20%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。
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,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,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有数据表明,90%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。
若不进行干预治疗,胃黏膜细胞不堪重负,完成不了修复任务,只能用肠道细胞去修复,进一步可能导致低级病变、高级病变等癌前病变,最后甚至恶变为癌。
感染后,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:正常胃黏膜→慢性浅表性胃炎→慢性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→异型增生→胃癌。
目前的国际共识是,不管有没有症状和并发症,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。
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,只要规范治疗,90%以上患者可根除。
“吃进去”的幽门螺杆菌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“吃进去的细菌”,传染性很强,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“口—口”传播,或“粪—口”传播。
在外就餐,若碗筷消毒不达标,或不使用公筷,互相夹菜,都可能会造成传染。
刺激性食物 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,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,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。
生吃 西餐、日餐,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,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,也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。
接吻 如果情侣深度接吻,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。
幽门螺杆菌“偏爱”3类人>>>>10岁以下的儿童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,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%~60%,且每年以3%~10%的幅度急剧增加;而10岁以上感染者,每年仅以0.5%~1%的幅度缓慢增加。
患慢性腹泻、营养不良、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,以及孤儿、弱智儿童等弱势群体,其感染率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。
>>>>处于蜗居之家的人居住在拥挤家庭环境中的儿童,尤其是与家长共寝者,感染几率较大。
有上下水系统的城市家庭,不论成人或儿童,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低于不具备这种系统的农村家庭。
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。
>>>>处于水污染地区的人调查发现,饮用池塘水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饮用井水者,而饮用自来水的人感染率最低。
有研究表明,幽门螺杆菌能在河水中生存一周以上,甚至有时能生存一年左右。
学会5招预防感染>>>>餐具消毒、分餐可预防预防幽门螺杆菌,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。
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,一定要分餐,并用公筷、公勺盛饭夹菜,不要相互夹菜,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。
同时,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,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。
>>>>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蔬菜、瓜果要洗净或削皮,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,不喝生冷水。
不吃太烫的东西,它们会刺激胃黏膜,降低其抵抗力,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。
>>>>不要“口对口”喂饭老一辈人以及部分家长,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,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。
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,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,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,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。
>>>>及时洗手、清洁口腔饭前便后必须洗手,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。
情侣间亲热前,要充分清洁口腔。
>>>>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应每2~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,50岁以下的成年人,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;50岁以上者,每2年做一次。
一旦确诊,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。
车上哪个座位更安全?大多数人都选C,可答案却是D!夫妻俩越长越像,到底是为啥?!真相在这!家里有这种餐具就小心了!长期使用对身体有害,转告身边的人警惕!!“新”字车主注意!从停车场出来遇上这个情况,千万不要马上下车!警方紧急提示:路上发现这个东西,必须警惕!已经有人中招!遵循生活规律,让生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!如果身体不适,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!觉得以上信息有用,记得点赞!
版权所有: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