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子骨”道出了一个人体生理的秘密:身体健康,落点在“骨”上。
防病祛病,最关键的切入点,在于“养骨”。
养护受伤的骨骼,很有必要任何事情都必须首先遵从自然定律,养骨也不例外。
地心引力是对骨骼影响最大的自然力量,如何顺应地心引力,维持骨骼平衡也就成为养骨的首要任务。
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现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舒适,可以随时斜卧沙发、睡软床,这些都导致我们很难长期保持最符合健康需求的动作和姿势。
此外,再加上生活压力大、工作繁忙,精神紧张,又让我们肌肉紧绷,骨骼受到牵扯而加重了失衡。
养生先养骨,才能百病莫侵事实上,大多数疾病都与我们的骨骼有关,骨骼的好坏强弱是因,疾病是果。
简单地讲:沿着脊椎的31对神经分别由脊椎骨与脊椎骨之间的椎间孔伸出而贯穿全身。
所有的脊神经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讯息。
因此,当脊椎发生异常时,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器官;同样,当器官不健康时,也可以从脊椎骨上找到异常之处,而且可以直接通过养护脊椎拔除病根,永葆年轻与健康。
所以,养生必须先养好骨,骨养好了,才能百病莫侵。
夏日为什么适合“养骨”?首先,天气热,人们普遍穿着暴露,阳光充足,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将皮肤内的7-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,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,增加骨密度。
其次,夏天进行室外活动,能够增加骨骼的弹性和韧性,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。
再次,中医讲究“冬病夏治”,冬天的骨头也需要夏天养。
在夏季将骨骼、关节调养好了,等到秋冬来临时,就可免去往年的骨关节疾病发作的痛苦。
因此,夏天养骨,能改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腰背酸痛、小腿抽筋、关节活动不灵活等骨质疏松的症状。
夏季“养骨”方法首先,要注意饮食补钙。
多吃富含钙质的深绿色蔬菜,这样可以在活性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,促进钙质的吸收。
其次,要注意增加户外活动。
运动可以促进骨骼对钙质的吸收,增加骨骼的弹性和韧性。
建议:最好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。
时间应选在每天的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的4点以后,以防中暑。
而且活动时应穿半袖衫和短裤,让阳光直射关节部位。
再次,适当做艾灸。
夏季是排寒化湿最好的季节,可艾灸关元、神阙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丰隆穴等,有助于养阳,可袪除体内以前堆积的寒湿,让冬季易发作的风湿骨痛减轻或消失不见。
第四,不吃或少吃导致骨骼钙流失的食物。
夏天是饮用啤酒的“黄金季节”,但是过量饮酒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,尤其是啤酒和白酒,它们会抑制骨生长因子,加快骨中钙的丢失。
此外,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和咖啡,也会导致人体骨骼钙的流失。
第五,养骨的重点在于养护督脉。
脊椎是人体督脉循行区域,是人的活力的中心,督脉统领一身之阳气。
阳气弱则脊柱不立、脊柱弯曲、错位,易导致阳气上行不畅,造成腰酸软、背无力、颈酸痛、脑缺氧、记忆力减退症状等。
所以,夏季需要多通一通督脉。
打通督脉小妙招:摇篮式 1、并腿屈膝坐在地上,两手环抱住小腿,自然呼吸,别太急促,收腹拱背,身体往后从尾椎、腰椎一节一节触及地面。
注意:重心落在尾骨和坐骨之间,也就是臀部下面。
同时把双脚抬起来,大腿一定是靠近小腹的。
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做,身体不允许的话,脚不用越过头部。
身体允许就可以,双脚滚到胸椎、颈椎,脚尖朝上,渐渐地越过头,直到脚打直、脚尖着地。
2、躺在地上,两脚屈膝,两手环抱住小腿。
抬头收腹拱背,身体往后,尾椎、腰椎、胸椎一节一节碰触地面,前后滚过来、滚过去。
温馨提示: 1、地上要铺垫子,一来防寒,二来可以预防地板太硬,伤到自己。
别在沙发或弹簧床上滚,以免摔下来。
2、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,做不到就不要勉强。
3、颈椎错位情况严重者,需借由专业人士帮忙操作。
1、并腿屈膝坐在地上,两手环抱住小腿,自然呼吸,别太急促,收腹拱背,身体往后从尾椎、腰椎一节一节触及地面。
注意:重心落在尾骨和坐骨之间,也就是臀部下面。
同时把双脚抬起来,大腿一定是靠近小腹的。
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做,身体不允许的话,脚不用越过头部。
身体允许就可以,双脚滚到胸椎、颈椎,脚尖朝上,渐渐地越过头,直到脚打直、脚尖着地。
2、躺在地上,两脚屈膝,两手环抱住小腿。
抬头收腹拱背,身体往后,尾椎、腰椎、胸椎一节一节碰触地面,前后滚过来、滚过去。
温馨提示:1、地上要铺垫子,一来防寒,二来可以预防地板太硬,伤到自己。
别在沙发或弹簧床上滚,以免摔下来。
2、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,做不到就不要勉强。
3、颈椎错位情况严重者,需借由专业人士帮忙操作。
这种背部的滚动,每天早晨滚一滚,反复地滚上三到五分钟。
每次这样滚完以后,我们就会感觉到背部是热热的。
热代表气血疏通过来了,阳气生发,通则不痛,能够缓解各种腰背的问题。
这时候我们再照镜子,就会发现自己的气色,都会更加地红润。
所以这个夏季,我们把它定为必修功课,坚持做下来,就是我们提升活力、保养脊椎的最好方法。
本文源自网络,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,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。
经典为基,临床为本医路漫漫,初心不忘坚持虽难,诸君为伴- END -回复“学习”两个字即可加入
版权所有: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