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保定市肿瘤医院!

门诊时间(无假日医院) 8:00 - 18:00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保定市肿瘤医院 >

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|大象公会

保温杯的背后,是被历史遗留的离不开热开水的一代人。

 

文|兔透射

 

还有什么比手拿保温杯更显示一个人已经步入中老年呢?

 

有人调侃说:「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,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。」

 

 

▍保温杯的盖子常常被当作茶杯

 

然而,多数中国中老年人的保温杯里并无枸杞,很多甚至连茶叶也没有,他们之所以手拿保温杯,只是因为离不开热开水。

 

他们的热开水情愫是如此强烈,以至于中国旅行团出境之前,带队导游总要再三提醒团里的中老年旅客:「国外的餐馆未必能给您提供热开水,请不要见怪。」

 

可是这种非热开水不饮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?

 

非热开水不饮并不是传统

 

中国是有喝热水传统的国家,很多人因而认为,中国人传统上就是非热水不饮的。理由有二,一是中国人爱喝热茶,二是中医忌「寒」。

 

但这样的想法却并不正确。

 

中国虽有喝热水的传统,但同样也有悠久的冷饮传统。早在先秦,就有了为宫廷管冰的官。随着储冰成本降低,冷饮逐渐普及到市民阶层,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即记载了贩卖「冰雪、凉水」的摊贩。到清朝中期,单是官方冰窖的储冰量就比宋朝翻了好几番。

 

 

▍清代运冰人

 

而中国传统的饮茶,也并不都是喝热茶。至少从宋朝起,就出现了士大夫夏季享用的「冰茶」。

 

北宋李若水、金国元好问、清朝的钱大昕和吴志鸿都作诗赞美过冰茶的清凉爽快。乾隆时的《帝京岁时纪胜》里还记载慈善组织普济堂「冬施粥饘,夏施冰茶」,可见消暑的冰茶早已不是达官贵人的小众喜好。

 

而中医对「寒」的忌讳,离「非热水不饮」的极端信仰也有着很大距离。

 

中医确实忌「寒」,尤其在妇科问题上,轻易食用「性寒」食材往往意味着严重的后果。但实际上,中医的这些要求只是人体脆弱时不应进食刺激性食物,各国传统医学都不乏这样的内容,中医并不特殊。

 

 

▍流行于网络的经前「忌口」图

 

妇科问题以外,中医的「忌口」也有涉及冷饮:吃热东西不能喝凉水、吃肥肉不可饮凉水、醉酒时喝凉水会得手颤病、大量呕吐后喝凉水会得消渴病……服用某些药物时要避开凉水,某些疾病痊愈后也需要忌凉水。

 

但中医从来没有单纯的批判冷饮而推崇喝热水。古代医案中,经常能见到对患者「喜饮凉水」的描述,除非涉及上述那些特定的禁忌,医生一般对这种状况都是听之任之。

 

中医甚至还有不少拿凉水治病的案例。如说患者腹痛得厉害,就先让其喝一碗凉水,如果疼痛有缓解就属热病,若疼痛严重了就属寒病。又如说喉气不通,只需用冷水徐灌之。

 

金代中医著作《儒门事亲》里甚至还记载了一个把冷饮用作灵丹妙药的案例。说有「彭吴张叟」,六十多岁,病热厥头痛,已经用了一个月催吐药,身体疲乏又上火,某日出门太阳一晒就晕倒了。

 

家人见状,就要掐他人中。名医张从正连忙阻止,告诉他们这种情况绝不可惊扰病患,惟有任其安定神思,然后喂以「西瓜、凉水、蜜雪」等冷饮,病人不久就复苏了。

 

 

▍《儒门事亲》由金代著名医家、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所作,共十五卷

 

舶来的卫生习惯

 

第一批非热开水不饮的中国人,是近代来华的西方人培养的。

 

晚清开埠,西方人来华设立租界,疫病对其造成的伤害远高于爱国军民。如德国 1898 年占领胶澳,1899 年就有 64%的驻军感染伤寒,31 人病死。之后每年也有 40%左右的士兵染病,连第二任胶澳总督叶世克都是突然染上斑疹伤寒而死的。

 

这些摧残外国人的瘟疫,在租界及其周边华人社区造成的危害更为惨重。但瘟疫之所以泛滥成灾,恰恰是因为华人社区恶劣的卫生条件。

 

华人社区几乎是伴随租界的设立而同时出现的。由于租界工资高达其他地方数倍,大批贫穷的华人蜂拥聚集在租界周围,只求谋几件杂活填饱肚皮。

 

 

▍二十世纪初的闸北区宝山路

 

大量贫民聚居在临时搭建、拥挤不堪的棚户区,垃圾、粪便污染饮用水源的事情常有发生。再加上近代交通设施大大加快了人员流动的频率,传染病流行就成了租界周边华人聚居区的常态。

 

为防范瘟疫侵袭,租界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公共卫生。在饮水问题上,西方人的一贯套路是铺设自来水,靠公共工程来保证市民在家里取用的水足够清洁。但这一套在中国却不太行得通。

 

租界范围有限,即使它做到了全面保障界内居民用水,对界外华人聚居区的供水仍会面临主权争议、难以收费等种种问题。即便在供水系统最先进的上海,华界虽然受租界影响而设立了闸北水厂和南市水厂,但仍难保障供水质量。

 

——1926 年,正是因为闸北水厂水源受污染引发霍乱流行,死亡 366 人。

 

 

▍闸北水电公司水厂大门

 

何况,这样的自来水也不是人人都用得上,因为两厂出水量不足,靠自流井取水的市民始终不在少数。在发展程度不及上海的城市,用上自来水的人口比例更低,如同处江南的常州,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,自来水普及率也只有 9.8%。

 

基建不能解决问题,就只能靠扭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了。已经掌握细菌致病学说的外国人很清楚,只要杜绝生水,改喝煮沸过的热水,就避免了很大一部分病从口入的危险。

 

因此,从租界开始,模仿租界建立近代市政的中国城市也迅速跟上,都有意识地劝导居民不要饮用「未经煮沸的凉水」,同时也会查处那些擅自用生水加工饮料的不良商贩。

 

 

▍1934 年申报发布的《上海市卫生戒严令和夏令防病卫生》

 

如北京的巡警总厅就模仿日本法规,制定了《各种汽水营业管理规则》,无论是新兴的碳酸饮料,还是传统的酸梅汤,所用之水都必须为「清洁熟水」。

 

正是这样的卫生宣教,培养了第一批专喝热开水的中国人。不过,这批热开水爱好者跟今天的不尽相同,他们饮用热开水,常常是用于冲泡西方传入的各色饮品。

 

 

 

而且,由于当时的热开水宣传总是与具体疫情相关,接受热开水的市民也多能讲出其中道理,像今天中老年人那般偏执的不多。

 

但这批基本只在近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出没的热开水爱好者,占全国人口比例很小,本身也不是后来广大保温杯中老年人的发展基础。

 

大院的遗产

 

教今天的中老年人爱上热开水的,是 1950 年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大院生活。

 

大院创造了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区,它高度封闭,高度集体化,无论它对外承担了机关、部队、工厂还是公社的角色,大院内职工及家属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由它自行包办。职工们在同一片厂房上班,在同一个食堂吃饭,下班后回到同一片宿舍,孩子上同一个托儿所、同一个学校。

 

而他们的喝水问题,也直接由组织统一操心。

 

1930 年代开始,中共就开始在群众卫生运动中宣传喝开水。1950 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群众性卫生宣教活动发展到顶峰,自此,「喝开水」作为一条政治口号,遍布全国各地。

 

 

▍「喝开水」的海报,下方写着「喝开水要用自己的茶杯」

 

比起散落田间地头、至今未能全部养成喝开水习惯的中国农村,高度集体化的大院天然是执行开水政策的最佳土壤。

 

于是,工厂为车间工人提供了热水桶,机关为办公室职工配置了暖水瓶。大院给每个家庭分配有开水票,每天固定时间供应开水,拿暖水瓶接了回家即保证了一天的家庭用水。

 

    发布时间:2017-09-02 17:43:33
    录入:录入编辑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